(曾經的記憶)
人的一生都會為某些人或一些事件的目標而努力,而通常我們見不到生活中留存的影像或軌跡,因它只存在於腦海裡,時間久了就會像夢一樣逐漸被淡忘了,剩下的只是模糊的片段記憶。
為了將這些難得的影像保留與呈現,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籌備與研究如何才能將平面的影像使其有立體感與刻劃出時間的軌跡,雖然這是我長期的創作目標,也許3.5年...也許更久,因為在影像中表達的不僅只是歷史性的意義,還有我對這個世界的濃厚感情,多麼希望有這麼一天,時間可以暫停,許多曾經的美好與事件就都會一一浮現在眼前,那會是多麼感性美妙的時刻 !
今年完成的作品僅有數幅包括〈流動的生命線〉與〈逐夢城市〉等 .....都是我非常喜愛的影像,尚未發表之際,就已被幾位藝術藏家慧眼收藏了(上述新作將會發表於下一篇文章裡),因為這些照片可能是所有台北人的回憶,沒有人能夠在生命中逃脫的宿命,雖然我不完全是台北人,14歲時我就已經隻身來到此地尋夢,如今夢還在追尋,但我眼眶早已經濕了不知多少回 ........
(>>繼續閱讀全文.....)
往往我在創作過程中,突然的會因為尋求不到靈感而茫然不知所措,也會常常在靜下心來的時候仔細思量的問問自己.....攝影的本質是甚麼?目的又是甚麼 ?
我試著問過自己無數次...(其實因該說是無法估計了),最後給自己的答案竟然八成都是相同的,我相信這也是許多攝影人共同在探討與追尋的疑問與答案。
每當遇到思維瓶頸時,我便會拋開一切可能影響我創意潛能的因素,重新歸零後將內心放空,然後再重頭開始,經過多次的實驗我發現,這是對我自己非常有用的好方法,一如以往學校老師常常會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一樣,要拋開別人對自己的影響就要先懂得自己要的是甚麼,甚而瞭解自己的優勢在哪與如何激發自己內在與眾不同的潛質,因此別人的優點與創意可就不能照單全收了,而是要經過仔細的篩選與過濾,然後慢慢的咀嚼與消化成為自己可用的東西。
因此在學習路上你所接觸與選擇的對象就非常重要,一個好老師相信要教出優秀的學生並不難,但要更上一層樓青出於藍就得要靠自己後天的努力,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加上興趣使然所致的推波助瀾下,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成為專家甚至專業的。
(倩影)
記得3.4年前曾遇到一位年屆退休之齡的長者,聊天中他對我喜愛攝影與擁有許多的攝影器材表示好奇與關切,在以前的年代拍的都是銀鹽底片,那是需要極豐富的經驗累積與精準的測光才能夠拍到好照片,他告訴我說一個人要拍出富深度內涵的照片和年齡有著正比的關係,經過統計通常都在45-55歲之間最能夠拍出有靈魂與憾動人心的作品,雖然當下我有些疑惑,不過隨著創作的本質慢慢改變,近年來忽然覺得到好像的確是有這麼一回事,或許經驗可以累積智慧,尤其是在經過一些失敗的痛苦後才越能激起人們的潛質,後來我才知道,他是台灣早年黑白攝影時期得過許多大獎的知名攝影家。
我在四年前開始接觸數位相機當起數位小學生,雖然已經有數十年的底片基礎,不過感覺一切都要重新來過與學習,包括高科技的硬體與修圖軟體在內,當下我也暫定決心將心愛的一甘底片機打入冷宮,之後的幾年間我奮發努力專研所擁有的數位相機與修圖軟體,雖然開始時一度極為挫折和排斥有些人工味的照片成品,但在透過網路的追蹤與研究後得到了一個重要的結果,那就是會使用數位相機拍照只是成功了一半,要會精通修圖軟體與後製那才算是成功與得到一個高素質的照片。
後來我也漸漸發現許多人應該都是和我有一樣的想法和做法,因為他們的照片也同樣是越來越加的美麗與讓人驚豔,我認為以現今的數位器材和精通修圖軟體的人都可以很輕易的拍到他們自己想要的照片,不過後來我更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家的照片看起來好像都似曾相識,久而久之便會失去了新鮮感與變得平凡了。
於是在後來的日子裡,我不斷的去尋找答案,並研究世界上許多知名攝影家的作品與創作歷程,不難發現一些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獨特的攝影眼與創作的動機和時機。
因此這些成就斐然的攝影師自然而然也成為了我研究與追蹤的目標,因為我為自己找到了一些可以效法的目標我就可以有源源不絕的創意,在創意實行的過程裡所發現有趣或不解的問題也都成為攝影過程中最大的樂趣。
(甘苦與共) Share weal and woe (2015美國 IPA,法國PX3國際攝影賽榮譽獎)
攝影眼需要天份,就像與生俱來審美觀一樣,但也可以如國內知名攝影家江村雄老師說的"勤能補拙"慢慢累積經驗而獲得,只要有好的學習目標與對像,會令自信已經拍的很好作品的人進步更加神速。
在一開始我所提到的攝影追求的本質與目的為何?我認為一張好的照片不但可以引起感人的共鳴,在你逐漸體會作品可以為自己帶來心靈不同層次的提昇,也因為一張有生命感的照片令你動容,那已經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藝術境界,就如一幅畫一樣,他訴說著畫家的一生,他的愛情與歷史背景和感人故事,這裡我所說的答案就是"感情 (emotion)和生命力 (Vitality),拍下一張有感情的畫面因其具有生命力量而憾動人心。
去年起我在台藝大研讀西方藝術史,研究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間所有藝術家的歷史與作品,我認為一個喜愛攝影創作的人除了要瞭解東方的藝術文化美學,更應瞭解人類在藝術史上有許多偉大成就的西方藝術家,很幸運的我遇到了一位深愛藝術留法的好老師--王蓮曄教授,在她巨細靡遺與獨特的教學方式下讓我受益匪淺,進而大大的改變了我的藝術眼。
學期中我選擇文藝復興三傑的--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作為研究對像與報告,達文西自稱宇宙畫家,繪畫中展現出自信、慈性、與豐富細節著稱,其一生的作品並不多,可是畫作卻呈現驚人的技巧與深度,以致後代許多畫家經常臨摹仿效他的作品,因此對整個西洋繪畫史可以說是影響極為深遠,他以古羅馬建築學為基礎並精密計算比例,以及忠實的觀察大自然。達文西開創了三種繪畫新技巧:暈染法(sfumato)、明暗法(chiaroscuro)以及(空氣遠近法)。與非科學遠近法相較之下,作品呈現出更細膩更有層次的背景。
結論:
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中心理念就是:美感是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關鍵,對達文西而言,美感是「必備的條件」與「永恆的規則」.達文西認為,美的理念超越比對、複雜性、現代感,而趨向普世性,然而最終呈現的就是「心靈活動」,他的作品幾乎都有這些特色,具有獨特的優雅感,並能兼具實用性、分析性、表現性、與「人類靈性之訴求」。美感是構圖的要件,還在念建築學時我就明白透視的原理與構圖、美學有著惜惜相關的重要性。
然而在創作上沉寂多時的我,終於又尋求到了突破創意的契機點,原本我就極其喜愛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和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的繪畫風格和色彩,並將之運用在作品裡,「色彩」對於一張照片的情感表達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可以使作品溫馨柔美也可以對比強烈與亢奮的,因此往往也會將創作著的內心與個性表露無遺。
(心事)
這些年我常常會去拜訪資深攝影家陳春祿老師,請教也討論一張新的攝影創作與本質為何,在他細心的指點下讓我很快的瞭解到自己追求的目標是甚麼,讓自己能夠很快的找到創作的源頭,於是這些作品也常會得到一些認知與共鳴,我想...參與比賽只是驗證自己的成果如何,曾聽一位老前輩說:得獎是鼓勵,未得獎是激勵,當你這麼認為時,我想成敗已經不是最重要,令自己尋求到新創意與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並創造"更好與更有意義的影像"才是最大的成就與目的。
每當我有新的作品時,我也會請教"東家畫廊"國權兄的意見,他是個滿腹經綸的藝術迷與收藏家,經常往返兩岸三地與歐美各國,參與過許多頂尖藝廊聚集的拍賣與展覽盛會,對世界藝術脈絡與動向瞭若指掌,我除了吸取他寶貴經驗外也會徵詢其對我作品的優勢與缺失和屬性分析與探討,以便吸取與掌握時代的精神和脈絡。
我是個不恥下問與多角度學習的人,當你謙恭面對他人的時候別人也會用心與你交流,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遇到好老師和好的學習對向真的會令你很快的找到正確的方向與不會多走叉路。
他曾說:「始終覺得,觀景窗好像是隱藏在我身體裡面的另一隻眼睛,注視著,那個在生活中不曾被看見的我。初會,永遠是最接近自己內心的風景。」
郭英聲與母親的感情非常好,2003年他在北美館展出「母親,與我記憶中的風景」,是他向母親表達感情的一個展覽,從頭到尾沒有跟母親說他要展甚麼,他寫了幾百字的短文,轉印在牆面上,然後牆上通通都是他的作品和母親的老照片,像對話一樣。她搞不清楚狀況,興沖沖帶了一堆老朋友去看,結果一進展場,自己當場大哭,郭英聲認為自己不太會表達,把母親弄哭了覺得有些不好意思,所幸有影像會為他說話。
郭英聲(1950~)是吳三連文藝獎第一位攝影獎得主,並有攝影詩人之稱,作品被國際重要機構收藏,包括巴黎國家圖書館、巴黎龐畢度文化中心、法國文化部、東京Canon International Co.、北美館、國美館等。母親是聲樂家也是藝專老師,郭英聲從小到7歲前都住在日本,年輕時組過樂團,到法國念書時讀的是電影科系和從事攝影相關工作,他愛旅行,到過幾十個國家,這本書裡收集了70幅他的精彩作品,我倒覺得文字內容跟照片一樣精彩很令人再三回味,值得細細品嚐。
攝影就像畫畫也像寫故事,希望我這本故事可以很感性也可以很理性的一直寫到8.90歲,當然也希望能夠得到許多共鳴與喜愛這本故事的人支持,生活的目的是要讓"生命"更有意義,生命是永無止盡的,只不過是來生換個軀殼罷了。
( 影像/文字 kuo hsing Lai 2015 )
(PS:文字內容未來將會在新書與照片專輯一同刊載~)